一碗非遗甜腌菜里的创富经 天天热闻
骆赐银(中)直播带货推广“吕夫子”品牌农副产品。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醴陵市板杉镇东冲铺村,青山环绕景色宜人,莱山古井清泉常流。南宋“东南三贤”之一吕祖谦曾来此开堂讲学,设立东莱书院,这也成为醴陵最早的一座书院。相传吕夫子在讲学期间因学生众多,春夏交替,菜食供应不足,为解决“菜荒”,指导当地一位陈氏娭毑,将本地大青菜制作成甜腌菜,不但好收藏,还香甜、软糯,特别美味。
跨越近千年历史,冲铺村农民大学生骆赐银回乡创业时,偶拾这颗散落民间的文化美食遗珠,苦学技艺成为“吕夫子甜腌菜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成功申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吕夫子”农副产品品牌,带领冲铺村的留乡妇女及困难家庭发展农业种植、加工,走上乡村振兴致富路。
文化美食加家乡情怀,开启创业之路
“从特色文化美食中发掘商机,要从一碗甜腌菜说起。”骆赐银回忆,6年前,她从深圳回乡,正打算寻找项目创业。一次偶然,她用当地甜腌菜招待外地贵客,没想到客人们赞不绝口,夸甜腌菜绿色健康,有田园风味又有妈妈的味道,提出购买意愿。那一刻,骆赐银萌生了把家乡甜腌菜推销出去的想法。
说干就干。骆赐银对酱腌菜行业进行调研时,发现了商机。国内外不少地方都有食用酱腌菜的传统,市场潜力大;当地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甜腌菜制作技术,可作为特色;原材料是由本地特有的金沙土种养的大叶芥菜,品质有保证;充分利用村里少数贫困留守妇女等闲置劳动力种植、加工,不仅能带动群众增收,还能有效解决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为了让甜腌菜的味道更地道,骆赐银拜师苦学正宗的吕夫子甜腌菜制作技艺。吕夫子甜腌菜制作需采用陈氏独特传统手法,经过“三晒”“三揉”“三蒸”。揉过重易碎,过轻则不油亮;蒸久火候过大,会造成腌菜太泥,吃不爽口,蒸时少则不软糯;晒不好没有阳光的味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磨炼,她成为传承该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骆赐银组织成立了醴陵市巾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一批留乡妇女,充满信心地开启了创业之路。
从小农模式到现代化生产,解决量产难题
然而真正想把一碗不起眼的甜腌菜做成产业,并非易事。
合作社一经成立,就面临着缺经验、缺资金、缺场地等难题。骆赐银只能硬着头皮,摸着石头过河。原料供应难,她采取“赊账垫资供苗、垫资供肥,签约回收、代销代加工”的合作模式,帮助社员大力发展种植;面对启动资金筹集难,采取由合作社集体出资,根据出资金额占股分红,加上村里提供支持的资金,初步解决合作社初期资金运营问题;面对生产场地问题,发动合作社成员,大家愿意无偿提供自家空地。
在严格把控生产质量前提下,第一批甜腌菜终于生产出来了。采取传统的自产自销的小农模式,社员们在村镇集市上零散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推销,颇受顾客青睐,甚至出现不少回头客,大家内心十分欢喜。
深受吕夫子“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等思想的影响,骆赐银又有了新的忧虑。
尽管初步市场推广反响不错,但合作社生产规模小、缺乏完善有效的种植技术指导,对灾害抵御能力差,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模式难以为继。长此以往,既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又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而影响口碑。
对此,骆赐银采取以现金、土地入股,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签约回收等方式发展成员,村民们看到了诚意,更有了盼头,纷纷将闲置的土地流转出来建立种植基地。同时,采取“聘请专家技术指导+贫困户种植”模式,保障了原料的供应品质,并进一步改进传统甜腌菜腌制工艺,建立流水化规模生产模式,引入产品质检工艺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品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亮丽名片
随着产品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骆赐银开始把精力专注于开拓销售市场。
她跑遍了市区、乡镇各连锁超市等地进行产品推销,由于一开始产品缺少辨识度、品类单一,导致消费者难以分辨,造成产品进超市销售难、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难、利润增长难。
如何把好产品销出去,成为新的考验。
骆赐银结合吕夫子儒家文化底蕴,注册了“吕夫子”品牌商标,并将“吕夫子甜腌菜制作技艺”成功纳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形成了品牌核心竞争力。“吕夫子”品牌逐渐在各种展览以及创新创业比赛上崭露头角,三次受邀参与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深受参展嘉宾的喜爱。在“2019醴陵市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上,巾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二等奖。
品牌效应让订单接踵而至。合作社与醴陵各大零售超市、医院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式农业。同时对接“淘宝”“京东”“抖音”等国内电商平台,与多家线上直播平台展开合作,如省妇联助力扶贫直播平台、淘淘醴品、芒果扶贫云等,将“吕夫子”品牌系列产品推向全国,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合作社充分利用品牌效应,还推动其他农副产品统一销售,如剁辣椒、红薯片、粉条、姜、伏鱼、焙肉、茶油、蜂蜜等,并利用种植基地打造现代化高效农业,引入种植艾草、葡萄等优质经济作物,进一步扩大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抗风险能力。
去年,合作社年收入达1600万元,累计解决妇女和贫困户就业175人,间接带动就业3200余人,为当地农民年增收近300万元。
如今,“吕夫子”甜腌菜不仅是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更是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骆赐银坦言:“当吕夫子遇上甜腌菜,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奇妙碰撞,品牌蕴含的文化底蕴一层一层剥开,激发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文化的求知欲,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这就是讲好品牌文化故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