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 陕西两项展览榜上有名
“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上展出的兵马俑。 (受访单位供图)
5月18日,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结果揭晓,包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等展览从去年举行的数百个展览中脱颖而出,获得“十大”殊荣。陕西有2项博物馆陈列展览入选“精品奖”和“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分别是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圣地·华章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悉,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共有27项境内展览和6项出入境展览入围终评。入围终评项目涵盖了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中西部地区均有项目入围;展览题材包括历史艺术、人物纪念等多种类型;申报单位包括了中央和省市县等不同层级。
考古圣地·华章陕西
——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
陕西考古博物馆旨在以考古学科的逻辑、博物馆的语言,实现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揭示考古学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成就与重要贡献。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考古标本 4891件/组,陈列内容包括考古学科发展史和考古学理论、考古成果解读、文保科技理念和技术三大主题,五个展厅展出文保科技篇、考古发现篇、文化谱系篇、考古历程篇四个篇章。室外展厅占地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室内展陈5800平方米。
陈列特色有三大亮点和三大创新点。三大亮点包括以考古人视角全景式呈现多学科展现的古代社会图景;学术线、科普线双线并行;馆内参观 + 馆外体验。三大创新点包括首次设置考古学史及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文物保护技术常设陈列;超大型考古遗迹原状搬迁,创新展示方式,搬迁超大型考古遗迹;现场连线,直击田野,共享重要考古发掘瞬间。
虚拟展示方面则配合展览制作了VR全景虚拟展览、MR全息导览等项目。VR全景虚拟展览,观众可以线上观展、在线留言,达到了再现真实展览场景和沉浸式观展的效果,可在电脑和手机客户端进入全景漫游式参观。MR全息导览,采用混合现实眼镜多人协同模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提高对博物馆的认知理解。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考古学科博物馆,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考古学家孙庆伟指出,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是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最好的致敬。
兵马俑与古代中国
——秦汉文明的遗产
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增强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划了本次展览。展览先后于日本京都、静冈、名古屋和东京四地成功举办,展期310天。展品来自陕西、湖南两省,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等在内的17个文博机构的121余件(组)考古出土文物。
展览聚焦“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一主题进行叙事。展览分为“统一前夜”“统一王朝的诞生”和“汉朝的繁荣”三个部分。主要讲述秦汉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政体,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所创立的制度文明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周边其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览深入浅出地用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解读秦汉文明的发展历程,阐释了秦人务实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家国天下的大一统理念;秦汉文化作为包容多种文化因素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承秦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代。统一的国家、开放包容的文化,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开启了古代中国国家层面的对外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样,佛教的传入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此,古代中国开始放眼世界,世界的目光也日益聚焦中国。
因四个展地展览空间不同,展览布局也不尽相同。展览总体遵循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展厅面积平均约900平方米,展线长度平均约330延米。
展览形式设计力求简洁:内容与形式、主展与辅展协调统一,展览流线、展柜、灯光、视线追求人性化、分众化布置,色调上采用秦汉时期流行的黑、红、紫、蓝等传统色调,展厅、展柜温湿度精准控制、严格执行环保绿色标准,安防和消防均采用国际标准。
展览的创新点有三:一是中日双方考古、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专家共同策划;二是展览将秦、汉兵马俑进行对比,以“汉承秦制”来彰显“创新”在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三是辅展融入在地文化元素,用人气动漫《王者天下》解读秦汉文明故事。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先生说,展览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加深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促进了两国民众的互相理解,也为2024年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各类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来源:西安晚报 责编 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