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平丨纲举目张
朱理平
“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感觉工作无从着手。”“一些问题一不留神就反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推进工作时,部分党员干部为了“成功”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助力发展的整体质效却不一定有起色和提升,反而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过程中,陷入了“疲于奔命”的境地。
推进工作,不能只是埋头苦干蛮干。“努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创新和优化工作流程。”阐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对发现的问题通盘分析、举一反三,建立机制、优化服务,通过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批问题,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实现以点上问题突破带动面上工作整体推进。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共性问题、系统性问题却以解决单个问题就止步不前,问题死灰复燃就是大概率事件。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只有不满足于表象,真正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好。
降本增效是当下的核心工作。在三一智慧钢铁城项目中,荷塘区深入调研后,从优化设计方案、土方场内消化、专人全程把控等举措,一个项目就省下1.5亿元,还为项目尽快落地减少了时间成本。
这说明,树牢担当精神,提高实践本领,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把解决方案想深想细,解决一个复杂的“老大难”问题,或许“并不难”。
项目预算虚高、超标是长久以来的顽疾。显然,针对这类普遍性的问题,光就事论事,就人论人是不行的,还必须要从根源上进行剖析,找到其中的症结、摸清其中的规律,以点带面,加以解决。
与此类似,很多工作中的问题,很多干部身上的问题,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独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性,甚至是旧问题、老毛病,或是旧问题的新形式,老毛病的新症状。必须要多问一句,为什么总是出现这些旧问题,要多想一下,为什么总有干部出现这些老毛病。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如果把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视为“目”,创新方法和工作机制就是“纲”。举一反三,就是要在解剖案例过程中,善于见微知著,联系特殊和普遍,看透想透个性问题,辨别归纳共性症结,形成长效机制。
防止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广大干部要着力锤炼系统思维,深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查找思想、作风、能力上不足,不讳疾忌医,凡事往前进一步、往深想一层,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提质增效,既治标又治本、既治病又除根。
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持续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建立了“政企早餐会”“企业办事不求人”“县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心甘情愿、心急如焚帮助各类主体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这些实践都证明,攻克了主要矛盾,自然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进的起点。树牢问题意识,立行立改,形成促进举一反三的长效机制,标本兼治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带动效率提升、工作提质、发展提档,这样的干部作风,自然就能用实绩实效赢得群众认可。
编辑: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