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企业资讯 > 正文

奚美娟谈首部散文集《独坐》:职业演员非常需要观察生活

2023-08-28 15:12:30 南方都市报

“我们是来读书的,同时也是来读人的,读奚老师这个人。在银幕上、舞台上,我们都很熟悉她所塑造的那么多各种各样性格各异的角色,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我们读这本书所了解到的是一位真实的表演艺术家,一个认真生活着的人,一个思考者。”殷健灵说。

8月26日,“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奚美娟新书分享及签售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场讲座由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新民晚报社夜光杯市民读书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表演艺术家奚美娟与著名作家、编辑殷健灵一起,围绕散文集《独坐》展开对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书分享会现场

奚美娟1955年生于上海。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95年后改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四十多年来,她在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中塑造了一百多个艺术形象。多次荣获“梅花奖”“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 以及塔什干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独坐》是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首部随笔集,以温婉的文笔书写她的成长经历、阅读生活、创作心得,以及家人和所遇见的长辈,充溢着从生活中所获取的力量,也展示了她的表演艺术观。笔下的黄佐临、周小燕、张洁、李敖、樊锦诗等人物跃然纸上,充满着魅力。

很早就有书写的冲动

在新书分享会现场,奚美娟讲起出版《独坐》一书的缘起。她坦言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书写的冲动,“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当中,从无到有的城市建设的节点、城市进程的节点,一些从无到有的事就发生在我们面前,从戏剧学院毕业到现在40多年,我们一直在行进中,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那时候确实有书写的冲动,想记录一下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这些写下来的文字,可能对我塑造人物角色会有帮助。”

奚美娟称自己是职业演员、“业余写作者”。她说:“业余写作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我没有命题作业的压力和任务。就像今天这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完全是因为一种发自内心感悟的东西,触碰了你希望书写的冲动。”

据她介绍,由于早年养成的书写的习惯,陆陆续续就有文章在《解放日报》的“朝花”版、《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人文版面发表。上世纪90年代初,有出版社与她协商出书事宜,被她断然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出书”。奚美娟说:“我对书写者是有一种敬意的,我觉得他们特别不容易,他们是精神产业的劳动者,在精神上给我们以引领。”

直到202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再次对她进行邀约,在李伟长的鼓励下,奚美娟终于才点头应允,把过去近10年的文字结集为《独坐》一书出版。

演员要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在新书分享会上,殷健灵提到,奚美娟的文章里充满了丰富的细节,体现了她极好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比如《说不尽的秦怡老师》一文,被殷健灵认为是写秦怡最好的文章,令人惊叹。

奚美娟谈道,几十年前有一位戏剧学院的老师曾教导她,演员在生活中应该是去观察人的,而不应该招摇过市,让别人来观察你。这句话几十年来一直警醒着她,“职业演员非常需要观察生活。作为一个演员,不可能作家写的所有生活你都能遇到,所以你必须积累生活,这种积累也是生活和时代给予的。”

2022年,奚美娟凭借在电影《妈妈!》中饰演的冯济真一角,获得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奚美娟说:“之前所有的角色,凭着自己的努力、职业上的习惯和积累,都可以寻找到某种东西。但是阿尔兹海默病的病人,你非常难感同身受,你不知道她发病时脑子里到底是什么状态。”

在奚美娟看来,表演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希望自己塑造的这个人物,慢慢达到一种“我就是”的状态。但《妈妈!》里女儿的角色,非常难接近“我就是”的状态。

后来拍戏的过程中,奚美娟回忆起一件往事。有一次一个地方发大水,上海艺术家组团去抗震救灾、演出慰问。有一个艺术家带了一个有类似病情的孩子。午餐时,那个孩子很快就吃完了,也不闹,就开始自言自语,说得很起劲。当时一桌其他的老演员非常心痛,也有点不理解。奚美娟还记得张瑞芳老师说了一句:“他自己一定有一个交流对象,我恨不得把他脑袋掰开看看,他在跟谁交流。”

“我拍这个戏的时候,就想阿尔兹海默病的病人可能在发病的时候,自己不认为自己在发病的,可能她也有一个非常有依据的生活流。哪怕大家认为她是犯病,作为她也是正常的,也是有她的逻辑的。”奚美娟说。

就这样,奚美娟对电影里65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冯济真做到了从理解到感同身受,从我相信“我就是”到让观众相信“她就是”,甚至连十多年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的医生也认为她的演绎达到了向真实“无限接近”的程度。奚美娟说:“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观众是不会相信的”。

日常的观察、阅读、书写和思考,点点滴滴决定了演员在荧屏上的表现。奚美娟说:“一个角色和演员的关系,就像一颗种子,在演员的心里要种下来。你心里的这块土壤就是你潜移默化受的教育,你读的书,读书生活就是为了使你心里的这块土壤更肥沃一些,某一个角色的种子飞到你这块土壤上长得好一些,将来拿出来奉献给观众的时候,观众看到更完美、更丰厚一些,而不是很单调甚至没有生命的角色。”

新书分享会现场

在生活中朴素、平易、亲切

殷健灵既是一位写作者,也是《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的编辑。她回忆道,第一次见到奚美娟老师的真人是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候我在编《现代家庭》杂志,我们有一个栏目是卷首语,邀请文化名人和读者谈谈人生感悟。我们请的是各界文化名人和大家,但其中也请了两位演艺界的表演艺术家,一位是濮存昕老师,另外一位就是奚美娟老师。”

当时殷健灵30岁左右,奚美娟老师40岁出头。两人约在打浦路一家咖啡馆见面,殷健灵作为记者采访,由奚美娟口述,写下了《现代家庭》杂志上发表的这一篇人生感悟。

“我在跟她聊的时候,心里是暗暗吃惊的。”殷健灵回忆说:“我觉得奚老师真的好有内涵,她有很深的一种思考和人生积淀,她在跟我聊的过程当中也非常坦诚,讲了她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

多年以后,殷健灵又机缘巧合成了奚美娟的编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发表了许多篇奚美娟的美文。

“我觉得奚老师无论从她对专业精进的精神以及她平时的为人处世都是我的榜样。我们当然有目共睹,奚老师在表演上炉火纯青,日渐精进,”殷健灵说,而生活中的奚美娟,她认为当得起演艺界的“清流”二字。“她在生活中非常朴素、平易、亲切,但是其实她又是非常自信的一个人,她身上有特别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就是那种从容和淡泊,面对名利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态度,特别低调。”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